「破壞性人才」時常打破現有的遊戲規則,聽起來像是許多主管的噩夢,也無法融入企業文化之中。這樣的人需要老闆強大的心臟與健全的管理,並給予正確的支持。
有一種員工,他的思考行事經常「出框」,甚至有些時候不太甩所謂的「規矩」,常常有一些想法做法打破現有的遊戲規則,這種人在主管和同事間不太得人心,甚至讓人頭痛。就像年輕時有人跟他媽媽說:「你這兒子,將來不是當首相,就是進監牢」的英國最有名、最有錢的企業家之一,維珍航空和維珍可樂的創辦人布蘭森(Richard Branson)。他說,如果他是另一間公司的員工,他的直屬主管就是得接受,他做事的方法可能不如主管所想。即使他必定會帶來破壞,這些公司聰明的話,最好善待他。
那聽起來像是許多主管的惡夢,但他希望大小企業都能雇用更多像他一樣能獨立思考、打破成規的頑固之人。他的理由是,這些人為企業帶來的新想法和動力,重要性遠超過難以相處。
在這個早已滿是流行語的世界,也出現了用來描述這種人的新詞:「破壞性人才」。企業心理顧問公司OE Cam執行合夥人薩柯爾(Martyn Sakol)表示,破壞性人才可以為企業帶來各方面的助益。
他對破壞性人才的定義是,思考和行動方式與眾不同、創新且挑戰傳統看法、能看出趨勢和商業機會,而且會堅持不懈地尋找成功之道。但他也強調,這樣的人需要老闆強大的心臟、健全的管理,不管在單獨工作或是成為團隊一份子之時,都要給予正確的支持,情況才不會失控。
召募到這樣的人才之後,要怎麼將他們整合進現有人力之中?如何避免現有員工反感?英國飼料公司AB Agri過去一年裡積極地尋找這樣的人才,執行長言德(David Yiend)認為,重點就是不整合,用不同的方式管理每個人,但讓每個人朝同一個目標前行。
不過,這樣的人才對企業來說真的利多於弊嗎?企業心理學家杜夫(Stuart Duff)認為,企業確實得注意這個問題。多年來,杜夫所屬的企業心理顧問公司Pearn Kandola一直在協助這樣的人,讓他們了解自己帶來的衝擊。
杜夫表示,這種人才在扮演特定角色之時特別聰明、極具創意,但無法融入企業文化之中;其他人無法忍受他們帶來的對抗和破壞,也因為如此,破壞性人才通常會自行創業。
布蘭森爵士認為,就某個程度來說,創業者都是破壞性人才;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、也知道怎麼做,才會去創業。他表示,要讓想法成功,就得用具破壞力的方式為之,如果只是和大家一樣,終將以失敗收場。